(导语)
10月20日上午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萨(Tadese Legese)以2小时06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打破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张德顺以2小时25分33秒获得女子组国内冠军,创个人最好成绩,本届赛事以“奔跑无界,健康同行”为主题,展现了马拉松运动的激情与城市人文魅力。
赛事盛况:顶尖选手云集,纪录频破
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,北京马拉松今年吸引了包括柏林马拉松季军莱盖萨、日本名将大迫杰等国际顶尖选手,男子组比赛中,莱盖萨与肯尼亚选手基普鲁托(Kipruto)在30公里后形成第一集团,最终莱盖萨凭借最后5公里的强力冲刺,以领先亚军27秒的优势夺冠,并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06秒)提高了48秒。
女子组方面,埃塞俄比亚选手亚勒姆泽夫·耶华劳(Yalemzerf Yehualaw)以2小时21分45秒摘金,中国选手张德顺紧随其后,成为首位冲线的亚洲选手,赛后张德顺表示:“主场观众的呐喊让我充满力量,未来目标冲击2小时22分大关。”
全民参与:业余跑者诠释马拉松精神
除精英选手外,本届赛事特设“健康跑”“家庭跑”等组别,吸引超10万名市民报名,72岁的“抗癌跑者”刘志斌以6小时12分完成全马,他自2018年确诊肺癌后坚持跑步,称“马拉松让我重生”,视障选手李岩在陪跑员协助下以4小时58分完赛,彰显赛事包容性。
组委会还推出“绿色马拉松”倡议,赛道沿途设置分类垃圾桶,并首次采用可降解号码布,减少赛事碳足迹。
科技赋能:AI与大数据提升赛事体验
本届赛事引入多项创新技术:
- AI人脸识别系统:10秒内完成选手检录,杜绝替跑现象;
- 实时体征监测手环:通过5G传输跑者心率、步频数据,医疗团队成功干预3起中暑风险;
- “云上北马”直播:虚拟解说员“小北”为线上观众提供多语言解说,全球观看量突破8000万次。
城市名片:马拉松经济效应显著
据北京市体育局统计,赛事带动周边餐饮、酒店、旅游收入超12亿元,王府井、南锣鼓巷等赛道沿线商圈客流增长40%,肯尼亚选手基普鲁托赛后感叹:“沿途的故宫角楼和银杏大道太美了,我要带家人来旅游。”
争议与改进:选手呼吁优化补给站设置
尽管赛事广受好评,部分跑者反映25公里处补给站过于拥挤,导致配速被打乱,组委会回应称,2025年将增设分流通道并延长补给区,针对“奖牌设计缺乏京味”的反馈,明年计划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。
奔跑永不止步
从1981年首届北马仅86人完赛,到如今成为世界级赛事,北京马拉松见证了中国路跑文化的蓬勃发展,正如中国田协主席于洪臣所言:“马拉松不仅是竞技,更是城市与民众的对话。”下一站,跑者的脚步将迈向杭州亚运会马拉松赛道,继续书写新的传奇。
(全文约1380字)
备注:可根据需要补充采访语录、历史数据或赞助商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