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北京,2023年10月15日电】今日上午,2023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中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跑者齐聚天安门广场,共同挑战42.195公里的极限征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(Tadese Legese)以2小时04分32秒的优异成绩打破赛会纪录,夺得男子组冠军;女子组冠军则由肯尼亚选手露丝·切普恩杰蒂奇(Ruth Chepngetich)以2小时18分11秒的成绩摘得,同样刷新了北京马拉松的女子赛会纪录。
赛事盛况:万人齐跑,彰显马拉松魅力
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、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,本届北京马拉松以“奔跑无界,健康同行”为主题,吸引了包括专业运动员、业余跑者和公益跑团在内的众多参与者,比赛路线延续经典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,沿途观众热情高涨,为选手们加油助威,展现了北京市民对体育运动的支持与热爱。
赛事组委会在医疗保障、补给站设置和环保措施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,全程共设立15个饮水站、8个能量补给站,并配备超过200名医疗人员和50台AED设备,确保选手安全完赛,本届赛事还首次启用可降解环保杯,减少塑料污染,践行绿色办赛理念。
男子组:埃塞俄比亚名将刷新纪录
男子组比赛中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劲实力,与肯尼亚选手埃利乌德·基普乔盖(Eliud Kipchoge)形成第一集团,半程过后,莱盖塞突然加速,甩开卫冕冠军基普乔盖,最终以2小时04分32秒的成绩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16秒)大幅提升近3分钟,基普乔盖以2小时05分47秒获得亚军,坦桑尼亚选手加布里埃尔·盖伊(Gabriel Geay)位列第三。
赛后采访中,莱盖塞难掩兴奋:“北京的氛围太棒了!赛道平坦适合创造好成绩,观众的欢呼给了我巨大动力。”他也表示,这一胜利为备战明年的巴黎奥运会增添了信心。
女子组:肯尼亚选手强势夺冠
女子组竞争同样激烈,肯尼亚名将露丝·切普恩杰蒂奇从10公里处开始领跑,并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配速,最终以2小时18分11秒的成绩夺冠,打破了埃塞俄比亚选手2019年创造的2小时21分45秒的赛会纪录,埃塞俄比亚的亚勒姆泽夫·耶华劳(Yalemzerf Yehualaw)和以色列选手洛纳赫·萨尔皮特(Lonah Salpeter)分获二、三名。
切普恩杰蒂奇在赛后表示:“今天的天气条件非常理想,我的战术是前半程保存体力,后半程发力,能打破纪录让我非常开心。”
中国选手表现亮眼,大众跑者展现坚持精神
中国选手在本届赛事中也有不俗表现,男子组方面,云南名将董国建以2小时08分28秒获得国内第一,总排名第七;女子组中,张德顺以2小时26分56秒位列国内选手首位,总排名第五,两人的成绩均达到巴黎奥运会参赛标准,为中国马拉松注入强心剂。
大众跑者方面,76岁的“马拉松爷爷”王建国以5小时12分完赛,成为全场年龄最大的完赛者;视障跑者李岩在陪跑员协助下,以4小时08分实现个人突破,这些故事充分诠释了马拉松“人人皆可参与”的包容精神。
赛事背后的科技与公益
本届北京马拉松首次引入“AI人脸识别”技术,选手可通过无接触方式领取参赛包并完成检录,组委会还与多家公益机构合作,发起“奔跑捐步”活动,累计捐赠超500万元用于乡村体育设施建设。
展望未来:中国马拉松的国际化之路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在闭幕式上表示,北京马拉松将继续提升赛事服务水平,争取跻身世界六大满贯赛事行列,中国田协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培育更多高水平运动员,力争在巴黎奥运会上实现奖牌突破。
2023北京国际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,更成为展示城市风貌、传递健康理念的窗口,选手们的拼搏与观众的激情共同书写了属于马拉松的精彩篇章,随着中国路跑运动的蓬勃发展,未来必将涌现更多世界级赛事与运动员,为全球马拉松事业贡献“中国力量”。
(全文共计1280字)